直到后世,考试所带来的是没有哪一个家族能长期把持一个国家的政权。中国从北宋开始就没有过真正的贵族,相比西方社会那传承上千年的贵族家庭,可以看出,中国的民主与西方的**。
西方的**在于国家政权长期把持在贵族手里,西方的民主在于国家政权不是把持在一个贵族手里,因为选举可以不断换领袖。美国就是这个样子的,看似四年选一次总统,其实还是那些资本家控制政权。
中国的**在于你不通过考试,你就没有说话的权力。这也意味着,只要通过了考试,当上了官,那么即便你说的是屁话,也是真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通过了严格的考试,已经形成了崇拜,那怕当官的说的是屁话,百姓们因为你通过了考试,相信你说的不是屁话。这种**,事实上是话语权上的**,老百姓没有了说话的权力。
这种**,不是赵顼能够改变的。千年的文化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是西方的选举制度可以改变的。
由而,赵顼想到了后世的民主集中制,想到了党内民主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这个制度加上再仿照明朝的内阁制度。赵顼由而制定了四大学府制度,四大学府的师生不是官员,但他们又是准官员,让准官员决定官员的职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准官员面前,官员没有了话语权的**,都是通过了严格的考试制度的,都是万里挑一的,谁崇拜谁呢?
如果是在宋朝推行普选,那么国家政权,很可能会被地方豪族所把持。那么就成了地方政权赋予中央政权权力,一旦各个地方政权利益不同,很容易造成分裂。最大的可能就是导致类似后世美国一般的南北战争。
所以赵顼的选择是对的,好在没有像其它穿越者那样,一穿越就要搞民主选举,甚至强迫百姓选举,在地方上建三级议会什么的。真是那样,外敌环视下的宋朝,一旦闹内讧,只有被辽国吞并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赵顼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代不同,国情不同,没有乱套后世的那些所谓的先进制度。
四大学府制度,可以杜绝权相的出现,五年一次选举,没有那个人可以长期把持相位,因为正真的权力在四大学府,宰相只是这个权力的代表。而四大学府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是天子赋予的,也就是说四大学府被赵顼赋予了皇权,或者说与赵顼分享皇权,履行不同的职责。只要四大学府制度巩固,赵顼的皇位也就巩固了下来。
赵顼需要四大学府享有大部分的皇权,从而杜绝昏君的出现。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体系。皇权、相权、选举权,三大权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皇权统而不治,相权治而不统,选举权保证了权力制衡。
大选过后,根据政事堂制度与四大学府制度,赵顼的权力差不多都被剥夺了。如果赵顼与宰相不对付的话,那么就剩下了一个否决权。如果对宰相不满意,可以向四大学府议政远申诉。也就是说,皇帝要想参与政治也可以,政事堂制度,皇帝在朝,决策权在皇帝与宰相手里。皇帝想偷懒也可以,皇帝不想做事,决策权在宰相与执政手里。
持续一个月的大选结束之后,新的政事堂诞生,议政院上报后,赵顼加盖了玉玺,并颁布天下。出乎赵顼意料之外,宰相既不是王安石,也不是司马光,而是大胖子大发明家沈括。
赵顼头疼了,沈括虽说也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但是相比科学家、发明家,就要逊色多了。
四大学府并四大学府分府,总共有九十余万师生。每名师生一票,在投票之前,都会得到像司马光的奏疏一般的本子,上面有参选者的介绍。选举者可以把自己中意的人依照职位的不同写在选票上。
按职位填写选票,也是为了防止选票过于集中,造成被选人数过少,毕竟政事堂成员一共有十七位。宰相一人,执政两人,参赞十四人。三个职位,分别计票。
沈括独得宰相票五十余万票,占了宰相票的一半多。不用说,票数排在第一,出任宰相。司马光与王安石瓜分了剩下的宰相票,司马光得到了二十余万票,排在第二,王安石比司马光少了三千余票,排在第三。
宰相票确定了宰相与执政,执政票则确定了十四名参赞。分别是:苏轼、吕公著、李佩雄、韩绛、章惇、文彦博、陈升之、苏颂、郭逵、程颢、范纯仁、韩忠彦、范镇、张方平。
看到这个结果,赵顼眼珠子都快掉了下来,有一种发疯的感觉。蔡京落选了,发了疯的范纯仁竟然入选了,韩琦的儿子韩忠彦也入选了。再看看其它人,大部分都是原来的元老重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