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感觉。这场战争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所有像我们这样,明明不想活着,已经疲于承担责任,想要摆脱这一切的人,竟然还如同垃圾一样活着,这就是不公平。”有人痛苦地说:“所以,如果我的死可以为想要活下去,改变这一切的人铺路——哪怕我看不到半点成功的希望——没关系,OK,请把我当作踏脚石踩下去,不要有半点犹豫,也不要有半点惋惜,因为,那反正证明了,我能活到现在是有意义的。”
“所以,大家都不希望三仙岛赶上来?”有人这么总结到,“哪怕它可以让我们活得更久一些?”
通信频道中一阵沉默,半晌后,才陆续有人说:“没错”,“就是这样”,“让该死的人去死,让想活下来的人活下去”,“谁还想活得更久一些的?现在可以不干。”但是,没有人听到异议,这反而让他们感到失望,因为,在他们那矛盾的心中,却是希望可以有人站出来,对所有人说:“我想要活下去,我不想当炮灰,我要成为英雄,我要创造奇迹!”
然而,会这么说话的人,只有三仙岛里的那个人,在他们的记忆中,也只有那个人。当时,义体高川这么说,有不少人是在当笑话来看,只觉得这人大放厥词,然而,事到如今,真正这么说,也这么坚持着的,就只剩下这个人了。
“高川先生……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有人说:“很遗憾,过去我一直把他当傻子。”
“不止你一个,肯定有很多人觉得那家伙惺惺作态吧,不过,现在我也很佩服他,真的。我不敢想象,自己可以变成那个样子。”很多人都笑起来,“不过,与其说是尊敬,不如说是憧憬吧,他做到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不是吗?”
“确实如此。所以,让英雄成为英雄,这是我们最后的责任,也是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
宇宙联合实验舰队的仪器读数终于恢复正常,原本显得十分漫长的路途,一下子就缩短到了用肉眼就可以观测到敌人大本营的距离。伦敦中继器的身影就如同惊鸿一瞥,再次消失于这些幸存者的观测中。每个人都可以清晰感受到,宇宙联合实验舰队又重新成为孤独的舰队了。除了他们自己,周遭全是敌人。
战火纷飞,神秘涌动,宇宙联合实验舰队如同孤独的流星,在扭曲而抽象的世界里划过,而在这个扭曲而抽象的世界里,唯一没有半点扭曲的事物,就是纳粹的月球中继器。提到“月球”,在所有的神秘专家心中都有一个固有的形象,然而,纳粹的月球中继器彻底将这个形象摧毁了。哪怕知道这个中继器的部分基础构造就是“月球”本身,也无法让他们在第一时间辨认出,自己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那不是固态,气态和液态,有一个具体的轮廓,却仿佛没有极限范围。明明看起来,体积是有限的,但是,只要目光追着这个极限去看,就会觉得,这个范围极限正在以比目光转动更快的向四面八方延展。只有在不去专注凝视它的时候,它才模模糊糊地存在着。
很难断定,哪里才是月球中继器的边缘,它已经明显不呈现球状。数不清的纳粹如同下饺子一样,一堆堆地从这个模糊的轮廓中跌出来,就像是在倾倒垃圾一样。哪怕是宇宙联合实验舰队里最有效率的计算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计算这些纳粹的数量和比例。
“真是太疯狂了。”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只觉得那些安全卫士竟然还能跟这些纳粹打得有声有色,真是不可思议。
“我们的目标在哪?”有人癫狂地大叫起来,痛苦地叫到:“我们可以撞上去,但我们要撞的是什么?那个模糊的轮廓比我们大上几百倍,而我们根本就无法分析核心在什么地方。”
没有人能够在第一时间回答他的问题。哪怕不觉得这里有什么新鲜事,但是,月球中继器的形态确实让人感到痛苦,不仅仅是目测到的结果,就连仪器反馈回来的数据也都是一大堆无法分析的乱码,甚至还不时发出运算出错的警报。无论将那个庞大模糊的轮廓整个儿当成中继器,还是尝试去从中找到月球中继器最有破坏价值的位置,都难以做到。
因为,那种模糊又巨大的体量,让所有幸存者直观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就算是拥有一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舰队,也无法让他们感受到舍身忘死的进攻能有多大的用处。
“不,不,让我们好好想想。既然是伦敦中继器的计划,那就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差错。一定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只是我们还没有想到。”有人从最初的震动中回过神来,大声说:“也许我们可以锁定概率,让宇宙联合实验舰队自行针对概率进行调整。”
“用执行工程组件可以立刻建造一个针对特定目标进行多方位锁定的机器。”也有人提醒到,“我们最好动作快点。我们都已经看到它了,它肯定不会没有看到我们。”
他的这番话得到许多人的认可。
“对,执行工程组件。”很快,就有人在自己乘坐的船舰内搜索相关的痕迹。然而,在他们找到执行工程组建的分支构造前,一只巨大的手臂突然间就从前方满是纳粹的大地上伸出。这只手臂周遭的纳粹被巨大的冲击波和特殊现象吞没,眨眼间,就清理出了一片十多公里的平地。
气浪向宇宙联合实验舰队扑来,尽管没有打乱阵型,但是舰身一阵摇晃是免不了的。宇宙联合实验舰队里的神秘专家们甚至可以感受到航行路线的偏离,就如同在河里游泳的时候,速度、方向和距离都被急流带走了一段。
这只手臂是如此巨大,似乎单单是手臂的长度,就已经和如今舰队首尾的长度相等了。
“这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