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吕知州,没想到汝州私学居然也有如此英杰少年,今此为朝廷荐才,吾觉得他必能中也!”
刘直远,曾经的西和州州学的教授,谁能想到去年被金兵打成一锅乱粥的地方,发解礼部参加省试的举子中,居然连中皇榜三人,并且还有一人中的二甲第十名,此等成绩,在利州西路的科举历史中可是不多见。
不仅朝廷诸官稀罕,赵官家更是惊叹,殿试过后还特意召来这几位举子问话,也活该西和州全体官员有此一运,这三位举子不但对官家提出来的问题对答如流,还对国朝赋税、兵事、政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很是博得了官家的称赞。
西和州全州官员为国荐才有功,阶升一级,原本被剥掉官衣的知州和通判,也从大牢里放了出来,戴罪立功,二人喜极而泣,抱头痛哭,哭完了就上奏本举荐俩人的贵人,西和州县学的教授。
州学教授,也就是从八品的清闲官职,平常管管学校的事儿,除了大比之年忙一下其余时间都是在“诗情画意”,州里的政务事儿,半点插不上手,被官场同僚戏称为“边缘人”,这下被两位大佬捧为座上宾,立刻抖擞了起来。
等朝廷吏部的调文快马加鞭递来后,人更是飘飘然似醉乎。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下让后世人津津乐道的“国子监”了,这个地方是做什么的?只要上过历史课的人都会晓得。
在这里,除了要说一下它是古代中央最高官办学府之外,还有个别的职能,便是管辖全国所有的学校,包括私学。
夏时称“校”,商周称“庠”和“序”,至秦朝时称呼为“国学”,国学分两类,天子和诸侯所设为“太学和小学”,地方为“乡学”,后面的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明清中央官办最高学府为“国子监”或者“太学”。
唐朝科举制度的确立,让国子学大盛,儒学文化随着国家力量的强盛,传播到了整个世界,有一句话形容就是“有文明的地方就有东方的儒学”。
宋朝的国办学府,基本沿袭唐制,不光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还有算学、律学、书学、医学等等诸多科目,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人才,能在国子监读书的,莫不是朝廷大官人家的子弟,这些人类似后世的官二代,所以国朝对国子监,有者非同一般的管理要求,像学校的教职人员、学生、学习内容、升将学方面,都有严苛的规章制度,而且还会根据变化时时调整。
元丰二年,颁布的《学令》要求:太学屋舍有八十斋,一斋三十人,总二千四百人,有设内外之分,取百人进上舍,三百人为内舍生,其余外舍。
后世头疼的月考、期末考在这里也是照样进行,学官和教授们会根据成绩分“快慢班”,所以古人也在为考试犯愁。
能进一国最高学府的国子监,就意味着有了“做官”的资历,所以人人向往,不光学生们向往,各州各县的教授,掌管执行学规和考校训导的学正和学录亦是向往。
赶巧,绍兴十二年,官家在临安府重建了太学,大量招募官员子弟和平民中优秀子弟来进学,学生多了,学
官们就不够用了,所以刘直远就被这大馅饼砸中,被特拔进太学做一学官。
虽然品级没变,但是外官升朝官自是涨了半级,所以得了信的他,马不停蹄的就想上任,当路过龙州之时,老好人吕知州自然会设宴招待他,待酒足饭饱之后,趁着空暇的时间,就想着让他测测自己辖区学子的学业水平,看看也能不能像他一样撞个狗屎运出来。
“真的吗?刘教授!不知道此位学子是谁?居然能得到您的夸奖!”
刘直远手捋胡须,笑眯眯的从袖子里拿出两张考卷,递给他道:“一位是薛氏书院的萧无洲,另外一位就是我说的学子。”
“哦,是吗?那我可得仔细瞧瞧这文章了。”
说罢,吕知州接过两份书卷打开来看,第一份是萧无洲的,他一边看一边晃头,不光字写的好,这题目答的也都对,尤其是后面的策问一题,看的他拍手叫好。
“刘教授,此学子水平,吾觉得过发解举不成问题!”
刘直远捧起茶杯轻轻喝一口,放下到:“我也是这么想,他满篇讲述了,我利州西路的政务与民生的长治久安,其中我最看重的是他写的大力发展商贸之事儿,里面提出的几条,我细细琢磨了,都是可实施之建议!”
吕知州跟着他的话,接连点了点头,嘴里道:“既然你如此看好他,为何却说另外一人是你心中之选?”
刘直远哈哈一笑,抬手示意吕知州看试卷道:“他做的却是不错,但是这一篇吾觉得更优于他!吕知州且细细看来!”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