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殿之内,气氛凝重至极。文武百官皆低头俯首,深恐触动朱元璋那无边的天威。殿内无人不对这位修炼有成、把控乾坤的帝王心生敬畏。即便那些文臣武将皆是世间罕见的杰出之才,但也全然无法抵挡住朱元璋的威压。
唯独朱允熥面露从容,对此事的公正裁决感到颇为满意。他深知,朱元璋必定会以公正的态度处理此事。一则历史早已证明朱元璋面对此类事务时,一贯如此行事;二则朱元璋出身草莽,对倚权欺人的行径向来深恶痛绝。
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审视,朱元璋对于周骥事件的处置方式只会比朱允熥更为决绝,断然不会认为朱允熥的做法有何不当之处。
见群臣皆默然不语,朱元璋的眼眸微微眯起。在他看来,除掉周德兴,并不仅仅出于愤怒,也并非仅因其流露出反叛之心。更重要的意图在于,借此机会替朱允熥树立威望,毕竟周德兴在朝堂之上对朱允熥出言不逊已甚,尽管朱允熥已经有力回击,但终究不及朱元璋亲自出手制裁的效果显着。
此举也是在告诫满朝文武百官,凡是以无理取闹之举为难朱允熥者,终将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特别是在朱允熥并无过错的情形之下,无端指责只会招致更大的杀身之祸……
在仙凡交织的大明王朝,那些智慧卓越的朝臣们敏锐地察觉到了此中的变化,他们渐渐领悟到,当今朝廷之中,朱允熥展现出的强大修为、高超的论道技巧以及他那坚定不移的决心,已非同寻常。
在朱元璋这位修炼至仙道宗师的庇护与加持下,众多官吏愈发认识到朱允熥的非凡之处。反观朱允炆,则显露出显着的颓势。
朱允炆自身对此也心知肚明,此时的朱允熥,在各个层面,已经牢牢掌控住了局面,对他形成压制。
此时,朱元璋的声音如洪钟般响起:“对于此事,若有哪位官员对我与允熥的裁决不满,大可直言。”
在此关键时刻,唯有傻子才会跳出来提出异议,倘若真有人此刻发声,无疑是自寻死路,只会沦为朱元璋为表彰朱允熥而祭出的试剑石。
常升挺身而出,向天子进言:“陛下,微臣以为允熥殿下的处置堪称英明之举。周德兴虽是赫赫功勋的武将,但这并不能成为他放任子孙触犯天条、肆意妄为的借口。其子的行为,天地难容。三殿下朱允熥颇具浩然正气,能迅速揪出此败类,并果断施以雷霆之罚,对此,微臣深感敬佩。”
朱元璋闻听此言,心中颇为受用,点头赞许道:“此言甚是,朕听着舒坦!”
常森瞧见自家二哥率先表态,作为朱允熥的三叔,他又怎甘示弱?于是他也站了出来:“陛下,小侄……我二哥说得没错……”
朱元璋的脸上掠过一丝微妙的变化,看到常森激动地站出来,本以为他会如同其兄长一般慷慨陈词,不料……
朱元璋略带不悦地道:“说得好,下次免谈!”
这可把常森急得够呛,赶忙解释道:“陛下,小侄身为武将,口拙舌笨啊……”
朱元璋险些憋不住笑,一旁的朱允熥则是忍不住轻笑出声,对这位三舅不禁感到有些无奈。同时也让他明白了为何二舅能位列公爵高位,而三舅却只能屈居侯爵之位。看来除了能力上的差异外,主要原因或许还在于这位三舅不擅长言辞吧。
于是,朝堂之上因这对兄弟间的鲜明对比,气氛顿时活跃了不少。
此时,朱元璋再次开口,对着满堂武将们说道:“朕了解你们心中可能对允熥存有微词,也许你们会觉得,身为功勋之臣,子女犯错竟然未受到特殊对待,被允熥这样毫不留情地处罚,认定他是一个薄情寡恩之人。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允熥看重情谊,关心他人情感,才对此事严肃对待。他深切感受到了那些被周骥所害之人内心深处的无助与绝望,因此才会对周骥痛下杀手。
一个周骥,为其恶劣行径付出了应有的代价,这一切皆是他咎由自取……”
然而那些被其施害的无辜修士们,他们难道同样是咎由自取吗?
他们并无任何过错,仅因并非出身于修炼世家,便遭受修炼世家子弟们的欺凌侮辱乃至灵肉侵犯,此情此景岂能称得上公正合理?”
众多武修面面相觑。
这个道理,他们自然心知肚明。
而朱元璋继续言道:
“如今允通惩治了一个罪不容赦的邪修,那么往后,便会有很多无辜修士得以免遭此人可能加诸于他们的祸患。
他在无形之中,挽救了多少生灵呢?”
朱允熥听罢此言,轻轻叹了口气,果然是那位从世俗底层一路修行至皇位的仙帝。
凡尘疾苦,寻常修士心中的忧虑与困境,在这位仙君面前,他皆能感同身受。
于是朱允熥也将目光投向那些武修将领们,说道:
“列位在场的武修将领们,当年尚未追随先皇共谋大道之前,诸位想必也都曾是普通的凡俗之辈。
诸位应当深知平民修士的那份卑微与无奈。
为何诸位会选择跟随先皇共创那一番伟业?
不正是因为目睹百姓饱受前朝妖孽欺凌之苦,所以才义无反顾地随先皇投身这场改天换地的大事,希冀创造一个祥瑞和谐的修真界么?
而非沦为当初那些欺辱诸位的妖孽一般的人物吧?我相信,斩狼的少年,绝非是为了成为恶狼而去斩狼。
故此,斩狼少年,理应不会蜕变为恶狼。”
此番话语,发人深省。
令在场的武修官员全都陷入了沉思。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