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新年第一天,市,区,镇,各级领导开始齐聚小团山蔬菜基地。
屁股后面跟着各种摄像机,照相机见证第一批蔬菜开始上市销售。
上称,上车,市委领导们纷纷拿了一根黄瓜啃了起来,然后开始询问,“亩产能达到多少?”
李海拿着本子一算:“经过我们测算,亩产能达到3.5万斤,一年最低种二茬,一个大棚二亩地,一茬7万,一个大棚一年产出14万斤。”
“黄瓜大棚我们规划得有二十个。”
领导点点头:“那一年小团山光黄瓜就可以产三百万斤,我们江城这么多人口,一个人二斤都不到就全消耗了,大有可为嘛!”
话是这么说,但是账不能这么算,人均下来产量是不高,但是采摘期一过,土地就得开始休养和继续整备。
销路是早就找上门的,菜贩子是一个圈,如今有本地蔬菜上市,就没必要千里迢迢跑去山东和云南去拉。
二十个黄瓜大棚投产日期都很近,所以采摘期也都差不多,水泥路面上一时间有点络绎不绝的架势,称重,然后搬运上旁边等候的大货车,拉往省城或者重庆。
再往前走,就是几个菌子大棚,种着平菇和猴头菇,也开始慢慢在采摘。
“这二种菌经济价值高,特别是这个猴头菇,一斤可以卖五六十,如果干菌,一斤可以卖好几百。”
陆云和林婉瑜也很震惊:“这么贵?”
李海说:“是啊,营养很高的,就是栽培难度很大,需要严格控制地温和湿度。”
“好在有省上和市里的技术指导,这些专家真的很专业。”
这话倒是由衷的,各地气候和土壤环境不一样,病虫害的防治都不同。
辣椒,洋葱,番茄,茄子,还有几个草莓蓝莓大棚。
各种先进的温控和智能化滴灌设备让人大开眼界。
最后摘了些黄瓜和草莓,一群人来到了大民镇政府会议室。
会议室里不光有各级领导,几十个村的村长和书记都在。
会议室里桌子上还放着一筐一筐的包装得有小团山包装的橙子以及黄瓜和草莓。
“小团山现在逐步走上正轨,连带着江城这些荒山果岭都产生了高收益,真的谢谢陆总。”
会议室响起啪啪啪的掌声。
音落,陆云开口说:“这也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伟人常说让先富带动后福,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我虽然能力有限但也心怀家乡,也愿意为家乡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你看看,你听听,这格局瞬间就起来了。
继续鼓掌。
宋市长问道:“那不知道陆总以后是怎么规划的?”
陆云道:“小团山这里我准备再投资六千万,准备进行二期三期持续建设,后面四期五期都有可能,争取把小团山建成面向全省的蔬菜种植基地,市里这十多万亩果树,我准备再投入三四千万,进行更大规模种植和科学化管理,深挖产业潜能,把小团山当成一个品牌去打造,打通上下游渠道,做成产业链。”
“如果打通了产业链,抛开那些基本农田,那么多不适合集中建大棚的地方,我们也完全利用起来,建立小型的大棚,大家一起做大做强,共创辉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