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中旬,这艘船先被拉到庆元府,然后再到临安,沿着沿海各城巡视一遍。
“城东的富户刘大官人的小儿子,他家里田多呢,肯定不乐意。”那书生叫道。
因为现在金国国力衰弱,蒙古崛起,那么蒙古人崛起的的财力哪来的?
看来官家对蒙古人很重视,防备蒙古人呢。
瞿家盐铺以前在华亭卖八十文一斤,现在只能卖三十文一斤,每斤赚十五文。
这些人都是和曹友谅一样,帮锦衣卫在各茶楼说书,每天三百文。
他离京前,皇帝赵与芮和他单独谈过,他需要在这里写个后世的论文报告,到时回京述职时向皇帝汇报。
那估计以后说书的内容也要有免税之事?
就他一愣之际,曹墀用力再甩,直接把他甩开,噔噔噔,迈着步子跑走了。
“李庭芝。”
原本国内大伙最反感金人,最痛恨金人,经过皇帝赵与芮这一宣传,有人开始痛恨蒙古人了。
所以国内看起来很乱,但没出什么大事件,少数的纷乱,也很快被镇压。
一次进盐五万斤。
双方打了个招呼,说了几句话,曹友谅便进了锦衣卫,里面有好几个书生模样的人已经在他之前进来了,大伙都集中在一个房间里。
每次领钱还要他们签字画押,上个月还有皇城司的人上门询问,他有没有拿到每次三百文钱,锦衣卫有没有克扣。
“多谢刘都头喽。”那书生高高兴兴背起三百文铜钱走出锦衣卫。
最近物价是越来越贵了,好像老百姓都比较有钱。
百姓们纷纷怒吼,在街上扔烂菜碎石头,差点把这几个人砸死了。
他不由想到,下次科举,很可能就会考这个?
曹友谅走到半路,买了只鸡回家,发现临安城的鸡现在涨到九十文。
像松江地区,因为进价加税,才十五文,也有两浙大商户,以十万二十万的进货,从海路卖到高丽和日本。
而这次叫的免税的事,着实震惊了临安城的各路人马。
曹友谅是皇城司曹友闻弟弟,历史上和大哥曹友闻一起战死在四川。
马光祖到当地后,一面负责盐业公司的经营,同时经常用笔记录当地的实际情况。
调查结果让群臣和天下富商们震惊。
有些商铺进货不多,只敢进五千斤,五千斤进价为八文,加税就是成本十八文,他卖三十文,每斤赚十二文。
曹友谅拿着钱出门,路上还在琢磨官家为何要这么干?
曹墀手上拿着东西,用力甩了下,没甩掉,只好道:“上午提前下课了。”
据他所知,不但京师有说书人,全国各重要州府都有,全部是皇城司下属锦衣卫在负责发钱,每个月要花好多钱呢。
这少年班是皇帝登基后成立,专门从心腹官将中挑选年轻子侄免费学习,有统一的太学生服。
那都头脸色严肃的问:“可知道是谁?”
没办法,很多商铺自己也过来拿。
他想到今天自己说的主题,都是锦衣卫给的稿子,明显要带动百姓仇视蒙古人的情绪。
进货越少,进价越高,就是防止小商铺,影响到大商户的利益。
不过他们要是知道历史就应该庆幸,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没多久,拖雷就领兵大破四川,屠杀上百万人,掠夺无数财富而去。
同时对各县各地的盐铺有限制,因为拿盐没限制了,那有可能出现,一个县城从十个盐铺,变成一百个盐铺,大伙都来卖盐。
没办法,三年到四年这段时间,龙腾钱庄在各地收网,各地富商到当地衙门汇总,上报自己被吞的存款,在宝庆四年三月集中报到京师时,总量达到一亿八千万贯,着实震惊了满朝文武。
对面领头少年是比他还小的李庭芝。
这马光祖也是个人才,在松江盐业公司呆了两年后回京,写了数万字长的论文,在论文最后,向皇帝建议。
有个书生道,我都是按照剧本来说的,不过说到陛下丈量田地是对的,茶楼里有人向我扔东西,我差点和他打起来了。
“要降税了?”曹友谅听的一愣,现在外面都在传,皇帝丈量粮田后,要收重税,怎么现在要降税,还要免税?
门口守卫的锦衣卫都和他相熟,老远就叫了起来。
不过曹友谅时间不多,每个月会讲十次左右。
“嘿,刘押官。”
能在街上叫喊的少年,都有统一的衣服,是出自临安太学的少年班学生。
但曹友谅能看出来,官家这么一番宣传之后,临安城的百姓,现在又多了个爱好,就是去茶楼听说书。
朝廷税收还能降五文,让利于盐商和灶户,因为他发现,宋盐此时质量好,价格低,完全可以入侵蒙金、高丽和日本及南洋等地市场,这样更能提升产量。
——
宝庆三年(1227)到四年(1228)年是南宋国内比较乱的两年。
应该是会子值钱了,大伙消费力上来了?
“陛下新政,免税降税,田少的百姓有福了。”
朝廷的新规是,最低采购一次为一千斤盐,进价最高为十文。
这套说法在茶楼很受欢迎,不明真相的百姓们听的津津有味,当然,富人财富被收割关百姓们屁事,大伙还是喜闻乐见,但临安城的富人们不高兴了,原来都是境外蒙古人在搞鬼。
少年们则摇头,不知道,等朝廷新政策。
又没有出松江,运输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计。
锦衣卫一名都头正在和众人说话,房间里有些吵闹。
宝庆四年四月,皇帝赵与芮在上朝时,发布了对于龙腾钱庄的调查结果。
赵与芮说,经过锦衣卫和皇城司大半年的调查,甚至派细作深入到北方各国。(暗指金和蒙,特别是指蒙。)
这件事呢,是由国内奸商勾结外部势力一起干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收刮我大宋财富,消弱我大宋国力。
跑了半个小时后,曹墀等几个人累的半死,慢慢吞吞来到一家酒楼。
这是秦卓在临安城诸多酒楼的一家。
门口有人看到他们早就叫了起来:“小官人们来啦,上菜。”
几个少年在里面饱吃了一顿,临走的时候,每人又拿到十文钱,开开心心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