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忌,而他心里也从来没想过要背叛石敬瑭,他们两个在一起共事几十年,可以说建立了比较深厚的感情。
但是石敬瑭死了之后,这一切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据说在石敬瑭临死之前,他曾经下诏令让刘知远从河东赶回来,然后支持他的儿子石重睿当皇帝,但是那时候他的侄子石重贵已经是王爵了,而且还有实权,所以就把这个诏令压了下来。
当时的顾命大臣,也算是托孤大臣景延广和冯道,这两个人一商量觉得扶持石重睿一个小屁孩不划算,还不如扶持一个能镇得住场面而且见效快的大皇帝呢,于是就拉来石重贵当了皇帝。
至于刘知远他虽然听说皇帝在临死前让他进京,但是最终没有接到诏令,而原本他以为应该是石重睿当皇帝,但是结果上台的却是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这件事虽然石重贵做的隐秘,但是却也瞒不过有心人。
刘知远知道调自己回京城的诏书被石重贵压住了,他虽然很生气,但是他也知道形势比人强,现在石重贵是皇帝,没那么他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听话。不然的话他肯定会被石重贵猜忌,这样一来他的处境就十分的危险了。
所以在石重贵登基之后,刘知远很快就上表表示支持,愿意接受新皇帝的领导,愿意紧紧团结在以石重贵同志为核心的晋国第二代领导集体之下,为大晋固守江山。
石重贵也不管事真心的还是假意的,刚刚登基根基还是不稳,所以对于刘志远采取的都是抚慰的办法。
于是加封刘知远为检校太师,随后又进位中书令,基本上算是把做高级的几个荣誉官衔都拿到手了。
其实当时景延广的政治观点和刘知远还是比较类似的,但是刘知远却不支持景延广,这是因为他不看好景延广,更不看好石重贵,刘知远认为他们的方针没有问题,但是做事步骤以及团队的能力上问题大了去了。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他就曾经断言:“中原和契丹必将开战,一旦开战晋国一定是凶多吉少,我们静观其变。”
这基本上就是当时刘知远为自己定下的基调方针,他不想和石重贵一起对抗契丹,而是选择了默默发展势力,准备凭借河东俯视中原。
据说经过几年的发展,河东拥有精兵五万,悍将无数,在各地的藩镇里面算是比较强大的了,而石重贵对他的猜忌也是更加厉害,这让他有点担心。
后来契丹几次进攻中原的时候,都是河东和河北一起出兵,当然河北是契丹进攻的重点,河东仅仅是顺便捎上。
刘知远在河东很随意的就击败了契丹的侵略军,但是石重贵和景延广以及后来的杜重威却是在河北打得很辛苦。要不是运气好,估计第一次就撑不住了。
而刘知远在河东地区击败了契丹军之后从来没想过再发兵进入河北,联合石重贵一起击败契丹主力。
这其实并不是刘知远不能,而是他不想这样做,他对于石重贵没感情,而且他和石重贵的关系并不好,他对于石重贵的结局也不看好,更为重要的是,他看不上石重贵这个人,他觉得石重贵不值得自己追随。
其实刘知远是个非常骄傲的人,内心十分骄傲,自尊心也是比较强,很多时间说不做那就是不做,他不想帮石重贵,所以一直到契丹方面灭了后晋,他都未曾对中原河北一带出过兵。
虽然石重贵好几次都给刘知远下达命令,让他赶紧南下勤王,但是刘知远却选择了忽视,就当做没听见,你能奈我何?
当时的石重贵肯定是不能奈何刘知远,这件事儿也只能作罢,到了最后刘知远和后晋的关系似乎基本上是半独立的状态,名义上还是听后晋的,但是却不听后晋的命令,在后晋和契丹的交战中不仅仅不出兵援助,而且还坐收渔翁之利。
只要是前线有晋军和契丹方面打仗输了,或者出现了逃兵之类的,刘知远立马就赶紧招过来充实自己的队伍。
这一点就比较有意思,石重贵在找他勤王的时候,他当做没看见,好像他和晋朝没有关系一样,但是这边招纳逃兵的时候,他又说他是晋朝的节度使,一直坚定地抗击契丹侵略,你们赶紧来投靠吧。
结果就靠这一招吸纳了数千人加入了他的队伍,在石重贵时代,他没有造反,很可能是因为他预测到了,看到了晋朝和契丹交手必败,所以他的目光很长远,他应该是准备趁火打劫契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