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询问爸爸大雁为什么要向南飞;冯子敬引经据典,现场场施教:
大雁是有名的候鸟,它们的老家在北方西伯利亚一带;因为北方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所以它们总是回故乡繁殖后代。
到了冬季北方一片冰天雪地,什么昆虫,蠕虫和植物种子都不见了;大雁找不到食物吃,便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向比较温暖的南方。
在旅途中雁群的行动是很有规律的,多半由有经验的老雁做领导在前面带队;其余的在后排成一字或人字队形飞行,大雁边飞边叫;常常不停地发出“伊呵,伊呵”的叫声,声音十分的凄美、迤逦;悠扬圆转的叫声就是一支雄壮的管弦乐队。
古人从雁鸣的兜转声中突发灵感,发明了雁阵引申为雁翎阵;抗战时期河北省的白洋淀活动着一支民间抗日队伍叫雁翎队更是名扬天下。
小静怡询问爸爸雁群为什么总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队伍飞行呢?
冯子敬回答女儿:这是因为大雁飞行的路程很长,它们除了靠扇动翅膀飞行之外;也常利用上升气流在天空中滑翔,使翅膀得到间断的休息空隙,以节省自己的体力。
当雁群飞行时,前面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膀尖上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边的雁为了利用这股气流就紧跟在前雁膀尖的后面飞;这样一个跟着一个就排成了整齐队伍。
冯子敬声情并茂地给女儿解释着:大雁从北方一路飞来,历经千山万水;大约经过一两个月的空中长途旅行,就到达风和日暖的热带地区。
大雁在那里能够找到丰富的食料,并躲过北国的严寒;同时雌雁和雄雁开始交配,等到春天到来时雌雁已孕育着成熟的卵;于是就起程急急飞回北方产卵、抱窝,哺育后代。
冯子敬带着5岁的小静怡上内蒙古草原观看空中飞行的雁阵,孜孜不倦地解释大雁南来北往的原因;使冯静怡脑洞大开,竟然用稚嫩的小手写了一篇成人化的作文:一群南飞的大雁在蓝天底下出现了,雁群排成整整齐齐的人字形,目标一致地向前飞着;它们在天空嘹亮地鸣叫,好像在庄严地宣告——我们的队伍是整齐的,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
然而让冯静怡不可思议的是,她作为共青团中央的主要领导;率领共青团考察团来英格兰考察乡村建设运动,竟然接触了一次雁翎阵。
雁翎阵当然是依照空中大雁飞翔时的形态由马队仿生而成,在0人的雁翎队形中;不,应该是1人;因为雁翎阵前面是策马疾驶的陶豆豆,冯静怡则是雁翎阵一名羁绊者。
冯静怡8个姐妹尽管也骑在马背上前进,但她们被歹徒从前、后、左、右团团挤压在中间;连停一停的工夫也没有,更甭说逃生。
既然不能逃生,冯静怡还不如笑谈面对;她在放声唱完《大雁歌》后瞩目观看自己的坐骑——一匹火红的枣红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