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我来到了南京,第一个想法就是去拜谒中山陵,藉此缅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从中山陵园的大门进去,首先来到陵园的半月形广场,环顾四围,扑入眼帘的是数不尽的参天大树,苍翠挺拔,蓊蓊郁郁,遮天蔽日。行走在树木中间宽阔平直的大道上,心中翻腾一百年前辛亥革命的历史烟云,眼前浮现一个以“天下为公“为己任的伟人风采。
中山陵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石台,石台上那尊铸于1933年秋的双耳三足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是在中山陵首先见到的纪念性装饰,鼎的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为中山大学的校训,体现了中山先生对后来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历时三年,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它的设计者吕彦直,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被公费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在设计上他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陵墓建筑风格,如依山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中国古代陵墓的常规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中的封建糟粕,如摒弃了显示帝王威严的石人石兽,吸取了西方建筑的一些先进技艺和优秀元素。整个陵墓的设计构思堪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别具匠心,巧夺天工。陵区平面则呈警钟形,其寓意是给人以警钟长鸣、唤起民众的启迪。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见到的是一座四楹三阙门冲天式石牌坊,高12米,宽17。3米。仰望这高大的花岗石牌坊,雄伟壮观,气势恢弘。上面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愈加熠熠生辉。“博爱”源出自唐代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之句,大意是说“博爱”是对全人类广泛的爱!博爱要人有博大的胸怀,能容得下大千世界。据说中山先生生前最爱题写这两个字送人,这也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鲜明写照。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392级石阶,全部用苏州花岗石砌成。踏上这宽阔的台阶,但见一层层,一叠叠,一排排,无限向上地铺展开去。而极目远方的碑亭和祭堂,分明在葱郁中掩映,又仿佛在云汉中耸立。霎时感到一股神圣、庄严和浩然之气在胸中激荡。觉得这样一座宏大陵园、这样一种威严气势、这样一幅天宇苍茫的景象,大概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这时脑海中总是不停地浮现杜甫的两句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还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仔细观察这些台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它象征着革命的道路艰难坎坷,革命的事业步步登高;而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它蕴涵着中山先生的视野开阔远大,中山先生的胸怀宽广包容。想到此我释然,为什么今天前来中山陵的人都是一个姿态向上、一个动作攀登,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这本身就是对中山先生您的顶礼膜拜和无限景仰。
遥想一百年前风雨飘遥的旧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割地赔款,对内盘剥人民;野心家私欲膨胀,复辟帝制,卖国求荣;外国列强虎视眈眈,把中国当作一个羔羊任其宰割,恣意欺凌。而您以一个伟大革命家的胆略和远见卓识,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以一介文人柔弱之躯奔走呼号于世界各地,力挽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
由博爱坊至陵门是一段480米长的墓道,两侧的青松桧柏绵延不断、高耸入云,它象征着中山先生的精神如松柏一样万古长青。走过这长长的墓道,便来到了陵门平台,陵门前面立一对石狮。在这里了解到,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木铎”一种解释以木为舌,是中国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的大铃。另一种解释是以喻宣扬教化的人。论语?八佾就有“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由此可见设计者的良苦用心。眼前这座宏伟的三拱门,即是陵寝的入口,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用福建花岗岩筑成。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它源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本意是说天下是公众的,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这是中山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踏上中山陵园的台阶,追思革命先行者的足迹,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不禁感怀:先生您生长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旧中国,身处一个风云变幻的乱世之秋,内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腐朽垂死,外有西方列强的野蛮进犯,整个中国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您一直为民族和中国的未来坚定地寻找着自强的出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样的时代造就了许许多多为革命振臂一呼、奔走一生的坚定革命者,如黄兴、秋瑾、宋教仁、蔡锷等等,而您当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和领袖。
在革命的斗争中,您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坎坷、艰难险阻,经历了痛苦的起义失败和战友牺牲,但始终坚定着必胜的信念,把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伟大理想付之于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斗争实践。您说过,但凡革命就会有牺牲和失败,但我们不怕牺牲和失败,既使我们失败了一千次,我们还要发起一万次冲锋;既使我们牺牲了,我们还要子孙接过我们革命的接力棒,直至将帝制推翻。在经过无数个革命的挫折和战斗失败之后,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成功,您多高兴啊!您说,武昌起义的胜利,非同小可,它动遥了封建帝制的根基。
不知不觉已走过了陵门,前面来到碑亭,看到亭正中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