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学习的宗旨。这一点充分反映了东方人固有的人性哲学,与西方不同,西学中以追究宇宙的本体为主。它的整个系统最初是宗教,后来,因为哲学的发展,又形成了科学,于是产生了知识论。中国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为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是形而下的。所谓形而下的,是宇宙万有一切学问,都包括在内;形而上的,在中国人叫作“道”在儒家思想叫“天”“天道”也就是“本体论”形而下的,在西方哲学,就是“知识论”、“人生的价值论”西方哲学大概是这样分类的。“形而上”这个名称,来自易经,孔子从血缘伦理(父子)推导出的君臣关系,道理显而易见,就以天合人而言,道转换为天,天转化为理,建立在血缘依据而导出以“人生哲学”为中心的中国哲学思想。
对“学问”的获取,孔子提出“观过而知仁”也就是说,这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是从人生经验,做事上去体会的。随时注重“时”和“习” 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几乎要达到“吾日三省吾身”
当完成了“学”的宗旨及方向的论述后,很自然的就进入了下一个问题,学习的态度,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平。这也就是礼的思想。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那么法律也就是礼的作用,法律的原则之下,理国乃至办事的细则,就是礼的作用。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这怎么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
整篇学而紧紧抓住做人这一宗旨,在明白学之目的、宗旨、态度与方法之后,就不难理解稼轩之词豪,东坡之词旷,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如东施之效颦的道理了。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一种文化要是出了毛病,处方只从这种文化自身中开出。这当然只是对西方文化而言,因为老海的目的很明确:“我深信,现代技术世界在世界上什么地方出现,一种转变也只能从这个地方准备出来,我深信,这个转变不能通过接受禅宗佛教或其他东方世界观来发生。”[3]尽管老海把他的法西斯主义用到了文化评判里边,但这个丢人现眼的苦果我们只有自个儿吞下。而我们似乎是厚着脸皮从反面在听海德格尔:以为儒学不仅可以疗救西方技术世界的问题,而且从儒学自身就可以开出解决儒学带来的问题的处方--这是当代新儒学的伟大心愿。[4]面对文化的拷问,我们应向南先生那样,必须抱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态度,论语别裁走了很好的一步。
[1] 引自鲍戈莫洛夫主编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470页。
[2] 参见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4页。
[3] 海德格尔只还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见外国哲学资料第5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84页。
[4] 刘小枫认为,新儒学在这方面的做法之一是,要么拼命证明原儒中已有宗教精神(如忧患意识),要么拼命证明儒虽非宗教却高于基督教精神,再不然就是竭力寻找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共同点(请参阅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页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