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九王不在朝堂,大家众口一词,神速把这件事给通过了。
然而,以赵国的常例,从来不肯让武将专权独大的。所有军队的主帅都是文臣,如果主帅离职,就连副帅暂代主帅之职都是不许的,必要再派一个文臣去才可。
即然定远关的边帅调回了京,自然要另派一个了。要再派谁呢?赵王随意地问出一句,然后眼神往下扫。
就见到一个个忠心耿耿,动则高喊着要为国为君为民万死不辞的大臣们,纷纷往后缩,人人头垂得老低,眼睛只盯着地面,一个响应号召的都没有。
真是奇了怪了,以往讨论边帅职位时,多少人抢得头破血流,现在情形怎么变了。
住在深宫,耳目不是特别灵活的赵王自然不知道,现在市井间到处都流传陈国人马上就要打过来的消息,就算本来大家还有些将信将疑,今天一早看到范遥的称病折子,立时就信得十成十了。
要不是有难,谁会放着好好的土皇帝不做,跑天子脚底下来赋闲坐冷板凳呢?
这种情形下,谁肯接这个烫手山芋,谁肯把自己放到火上烤,自是人人当成没听到君王的问话。
赵王一看,即然大家不踊跃响应,只好自己开口了。
“张爱卿……”
“陛下,臣见识尚浅,又从来不知兵法,只怕不能为圣上分忧。”
“李爱卿……”
“陛下,臣极愿为陛下远赴边关,只是臣年事已高,又百病丛生,经不起长途奔波,只怕要让陛下失望了……”
“这个,王爱卿……”
“陛下,臣……臣……臣……只怕干不了啊……”
赵王嘴巴差点没气歪过去。
好啊,叫张三,张三一副如雷轰顶,祸从天降的样子,喊李四,李四哆嗦得那叫一个难看啊。随便唤一嗓子王五,这家伙,没别人那么伶牙俐齿,就直接往地上扑通一跪,一边猛磕头,一边说干不了……
好啊,这帮子人,拿着国家俸禄,就是这么替朕分忧的啊。
眼看着君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满殿大臣们,也不由汗流浃背。此时却从班末行出一人,跪于殿中:“若陛下不弃臣年轻识浅,微臣愿斗胆前往定远关。”
众人一起望过去,咦,这个时候还敢跑出来接这份苦差的傻二愣子,原来是刚从定远关回来没多久的卢东篱啊。
这就怪不得了。以他的官职份位,论理是根本没有资格升为一方之帅的。再说,他从地方上调进朝廷,到现在还没满半年,这么大的事,他哪有出头说话的资格啊。
想来他是想升官发财想得疯了,连自家性命都不顾了,不过,也幸好有这么个笨蛋出来顶缸啊,要不然,还不知道谁会倒霉得接这么个差事呢。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卢东篱要敢跳出来抢这个职位,别说赵王不会点头,其他大臣的唾沫星子就能把这个不知进退,不懂天高地厚的朝堂新人给淹了。
但现在情况特殊,他才说这么一句话,立时引来一堆大臣们附和。
“卢大人年青有为,正该大展鸿图。”
“卢大人多次前往定远关,熟悉军中一切,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听说卢大人虽是文士,平时也喜读兵书,胸有韬略,正是文武双全之人才,定远边帅,非卢大人莫属。”
大臣们众口一词,同声称赞卢东篱,表示了对他的赞许和认同。
赵王摸着下巴发愣,奇哉怪也,平时怎么没发现,他的这帮臣子,这么喜欢提携后进,接纳人才啊。
不管赵王有多少疑惑,不过,即然大臣们都不想去,而只有卢东篱一个人表示愿意响应君主的号召,而他的为人啊,资历啊,也没有什么不好不妥的地方,赵王犹豫了一会,也就点头同意了。
只是卢东篱的官职相对于二品的定远关边帅略低了一点,于是在所有臣子们的支持下,他神速地一蹦三级,直接就封到了正三品,而暂任二品之事,掌控定远关全军。
就这样,卢东篱在极短的时间内,第三次来到了定远关,只不过,这一次,他的身份,是定远关新任的大帅,三军将士,生死祸福,从此系于他一人掌中。
************作者的废话分割线***************
发现最近写文,都写得晕头转向,神不守舍了,上一章其实前天晚上就写好,贴出来的,但因为太晚了,人也晕晕的,居然忘了发布出来。直到第二天,看读者贴子,才知道当天没更新,急忙再重新发布。真是晕啊。
另,上一章借文章颇发了一些感慨,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读者蔓松更写了很长的回贴,以表达她的意见,而另一位读者棕黑色在对此贴所发表的看法,也极有见地。因此把贴子置顶,有兴趣的朋友或许可以参加讨论。
最后,想说明的是,我这几章,并无宣扬英雄绝对完美,忠臣孝子英雄义士之些人一定无可指摘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我们无法成为英雄,但至少应当对英雄给予尊敬,而不要一定强求英雄必须完美,必须没有错误,更不要以我们的胸襟和想法,随意置疑那些曾为国为民付出过生命的人,做这些事的动机。
对于蔓松的贴子,我也有很多话想说,不过,可能需要整理和思考一些时间,所以,回应也许不会很快。(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