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这样的结果就是南北方现在差距越来越大!
反映到科举上,也就会出现现在这种南高北低的局面。
你们自己都是读书人,都知道,读书是一件极其耗费精力和钱财的事。
一个十岁的孩子,现在就是家中的一个壮劳力,而放在读书上,一个孩子要从四五岁开蒙,直到他金榜题名,期间肯定会出现一些少年才俊。
但是和每次朝廷录取的人数相比,那些所谓的天才就太少太少了。更多的人,都要经历几次甚至一辈子都在科举的路上。
这就是说,一个家中只要有一个读书人,这一增一减,还要负担巨额的费用,笔墨纸砚、读书会友,游历增闻都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撑。
不然,即便是将四书五经烂熟于心,想要考取好的成绩也是非常艰难。
朝廷兴办科举的好处就是读书人多了,国家治理起来就容易得多,我可不相信什么治民与愚。
孔子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也就是说圣人并不觉得百姓愚昧了容易管理,反而是鼓励大家读书,不然他为什么自己开办私学。
这就有点扯远了,说回到现在,北方先后经历了金国、蒙元的先后摧残,又是大明和蒙元的主战场,民生凋敝是肯定的。
不仅仅如此,北方现在还承担着大明抵挡蒙元残余对大明骚扰的重任。
民生不旺,生存始终是他们的第一大事,读书对他们而言太过遥远。”宁羽一时没忍住,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只是,说着说着,宁羽就感觉气氛不对,他抬头一看,孔讷和刘三吾都一脸惊讶地看着他。
“我就是随口说说,你们继续,你们继续。”宁羽难得腼腆一次说道。
“小友真乃神人也!”孔讷都不知道怎么形容现在他自己的心情了。
“我虽知小友思虑甚远,但没想到,能从此事,看到这些我等不明之处,刘三吾受教了!”
这下气氛就有点尴尬了,宁羽甚至怀疑这俩人要拜师自己!
这可不行啊!
“两位谬赞了,小子只不过是胡言乱语一番,当不得如此夸赞。”
“不!小友所言句句真知,字字透理,让我等茅塞顿开,今日能听到小友如此见解,几遍此事不成,孔某也不虚此行。
小友,你与刘兄相交为友,孔某有个不情之请,可否对孔某一视同仁,折节下交?”孔讷一脸真诚地说道。
“这个没问题,大家都是朋友,衍圣公应该听刘老说过,宁羽虽然不才,但是最喜欢的就是交朋友,只是衍圣公地位尊崇,小子不敢高攀。”宁羽笑着说道。
他是真害怕孔讷提出什么难以接收到条件,不过还好,就是交个朋友而已。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些话,在不久之后,就摆在了朱元璋的御书案上。
“咱还是小看了咱的乖孙啊!”朱元璋看着宁羽三人在驿馆的对话,两眼精光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