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丧权辱国之条约如何可以签订?一旦苟且求和,你我才是误国的千古罪人!”翁同龢一步不让地反驳了回去
听着众人口枪舌箭般地激烈争论,光绪不由得有些心烦意乱起来:这样无休止地争吵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不能再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这件事仍然是个不了之局。
想到这儿,他向众位军机大臣轻喝了一声:“别吵了!如此吵闹成何体统?恭亲王,不知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见皇上询问,一直沉默不语并未发表意见的恭亲王奕訢清了清嗓子沉静地说道:“签约一事关系我大清之前途命运,不可不慎。老臣以为,当今之计可一面电令李中堂,让其与伊藤博文电议,商改割台条款,以期挽回万一;一面再次电询节制关内外防剿诸军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江总督例兼南洋大臣)和署直隶总督王文韶(直隶总督例兼北洋大臣),令他们对和战问题各抒所见,以备决策;另外,还应致电俄、德、法三国政府,征询他们对此事的意见。不过,因为5月8日为换约日期,为了不影响约本如期送达至烟台(换约地点),还应要求三国在5月1日以前予以回复。”
看到恭亲王并未对签约问题给出明确的观点,李鸿藻虽然有些不满意,但也觉得这是个可行的办法,便紧跟着说道:“恭王爷言之有理,我们还是应该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后再作决定。近两日来,京师内外百官廷章交奏,纷纷柬阻议和,请求改约。湖广总督张之洞亦数电总署,痛陈签约之弊,主张联英结俄,胁倭废约。臣以为此法可行,可先电旨驻俄公使许景澄,令他朝见俄廷,询问能否为我臂助。”
由于恭亲王已经表了态,孙毓汶也不好过于反对,只得奏道:“恭王爷所说乃老成持重之言,臣以为可以照此办理,只不过签约与否还是要先请示一下太后再做定夺。”
闻听此言,众人纷纷点头,都觉得眼下也唯有如此而已,一场剑拔弩张的军机议事就这样在不咸不淡中结束了
4月30日傍晚时分,冯华等人乘坐的驳船到达了通州的张家湾码头。张家湾是北运河的终点,每年有成千上万艘船只停泊于此,东北的大豆、食油、药材、毛皮;江浙的大米、茶叶、干鲜果品;南方的瓷器、吴越的丝织品都从此地经陆路转运京城。虽然目前还是枯水期,但张家湾码头舟船的停靠出入却依然十分的热闹兴旺。只见河湾里风樯林立,千帆络绎如云,舟楫首尾衔接,宛若水上长龙;岸上车马往来,人声鼎沸,只此一景,足可见大运河运输的繁忙。
由于到达的船只很多,冯华他们的驳船只能慢慢地等待码头空出位置。冯华信步从船舱走到甲板上,挺了挺腰身,舒展了一下有些倦乏僵直的身躯。此刻正是黄昏时分,抬眼望去,只见大运河宽绰的水面上泊满了各色的船只,嘈杂而又井然有序。夕阳的余辉使整个张家湾码头都笼罩在了一层柔和的金色之中,荡漾起伏的河面波光粼粼,不时地反射出让人倍感温馨的金波
“千里帆樯天远近,万家村市屋高低,好壮观的景色!”正当冯华被这迷人的暮色所深深吸引之际,突然从旁边的一条船上传来了一个女子清脆悦耳的声音。不自觉地扭头望去,冯华一下子愣住了,只觉得心中好似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一下。在瑰丽的晚霞中,一个身穿水蓝色镶边长裙的年轻女子,正恬静地站立在他右侧一艘大船的船舱边。
仿佛是感受到了冯华的注视,那个女子忽然将面孔转了过来。大概是看出冯华并无轻薄亵渎之意,她秀丽俊俏的脸上并没有显露出时下年轻女子的那股羞涩与嗔怒,只是大方的微微一笑,然后转身回到了船舱中。
看着那艘缓缓驶远的大船,回想着佳人已杳的倩影,冯华怅然若失,刚才那种如触电般的感觉让他一瞬间迷茫了。虽然并没有经历过,但心中的那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还是让他觉得大船带走的似曾就是自己曾经苦苦寻觅的什么东西。可是很快,冯华纷乱的心情又平静了下来,一股无奈和苦涩充斥在了他的胸中: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还有那么多的兄弟部属在等待着自己。在这变换纷杂、形势险恶的世界里,自己真的还有时间去追寻其他的什么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冯华他们的驳船终于靠上了码头。下得船来,早有义勇军情报部北京分部一个姓王的负责人等候在了那里。那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人,面白无须,身着一件半新不旧宁绸蓝衫,表面的职业是京城前门大街玉丰泰皮货庄的管事。王管事为人极是精细,看到天色已晚,在征得了冯华的同意后,他把众人安排到了事先预定好的旅店之中,准备暂住一夜后再启程赶赴京师。
就在冯华他们抵达张家湾之际,京师之中也是风云际会,一片山雨欲来之势。当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到国内后,立刻就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强烈反响。不但一批在朝官员及封疆大吏纷纷发出了废约拒和的呐喊,而且由于今年是三年一次的科考会试之年,各省赴京赶考的举子也无不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时间狂澜咋起、群情激愤,反对割台的斗争迅速在京城中掀起。
4月26日,台湾籍在京官员、应试举人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
4月27日,翰林、御史一百五十六人上书都察院,反对和约;同日,广东举人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广东、湖南两省举人首先联名上书,得到各省举人的纷纷响应。
4月28日,节制关内外防剿诸军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刘坤一向朝廷密陈签约的危害,再次提出“只要我高垒深沟,严为守御,倭奴必将力穷势尽。‘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著。”;同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亦再次电奏朝廷,质问“赔款巨万,费将从何出?”又再提“借强胁和”的主张:“惟有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切筹商,优与利益,订立密约,恳其实力相助。问其所欲,许以重酬,绝不吝惜。”
4月30日,在京城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内,康有为、梁启超和一些粤省的举子们正在为如何上书光绪皇帝,要求迁都、变法、抗战而紧张地商议着。
会馆的北跨院,因院中植有七株枝繁叶茂的老槐树,而得名“七树堂”园中古树婆娑、石峰突起、别院回廊,小室如舟,康有为爱其幽静,居之年余,取名为“汗漫舫”
此时“七树堂”厅内十几个人环坐其间,只有康有为卓然而立。喝了一口茶,他问道:“卓如(梁启超的字),京城各省的会馆都联系得怎么样了?”
“没有问题,到我来时十八省的应试举子都已达成一致,已经有一千一百多人签了名。”梁启超恭敬的答道。
看到梁启超负责的联络工作如此卓有成效,康有为满意地点点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决不做亡国奴!今晚我就开始起草上书的内容,而卓如你继续加紧联络各地的举子,争取赢得更多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