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杜如晦说:“陛下请回吧。”
李世民点点头,才说:“今日还有一事,想请克明解惑。”
“陛下请讲。”杜如晦气若游丝。
李世民不忍心,却还是说:“我对蜀王多方试探。此番蜀中官员遭杀,我督促他办理,如今还不曾办理清楚。再者。我让他推荐官员名册。他啰啰嗦嗦一大堆,说自己不熟悉官场,让朕与长孙舅舅商量。后来又附了一份他以为可以的名单。名单上的人各有长处,但绝没有人可担任那些位置。”
李世民说了一堆。杜如晦听完。径直问:“陛下是在担忧蜀王会对太子不利,图谋天下?”
李世民点点头,这么多的大臣,怕也只有魏征与杜如晦敢这样直接提出来。然而,魏征那简直是来挑刺的,相比较而言,杜如晦就要温和得多。
“蜀王乃杨淑妃所出,庶子。身后没有势力。蜀王与陛下当日并不相同。就是陛下当日,若不是隐太子与元吉步步紧逼。陛下也不会走那步。”杜如晦直接说。
李世民忽然觉得有点光芒,杜如晦又继续说:“蜀王没有秦王府的部众,亦没有时势让他有所气候。蜀王有的只是聪颖勇猛与英武不凡。蜀王类陛下的只是那份儿聪敏果敢,勇猛不凡,而非陛下拥有的一切。再者,杨淑妃选儿媳妇一事,实则也在昭告她要摆脱弘农杨氏之掣肘,不然怎会使用那样的生辰贴选王妃,岂不荒唐?”
李世民点点头,心已渐渐平静。杜如晦歇了一会儿,又继续说:“至于杨氏阿芝,她的荣耀来自陛下,待她回到长安。陛下若觉得她有幺蛾子,竭力打压即可。陛下到底是关心则乱,何至于忧心至此。”
“克明乃朕之明灯。”李世民赞叹。
“是陛下当局者迷,关心则乱。”杜如晦说,尔后又说,“其实,陛下还忘了一件事:蜀王一直很孝顺。当年,在洛阳与王世充对阵。那日,陛下险境,年幼的蜀王,不顾安危,前来救陛下。尔后多次,陛下遇险,蜀王皆奋不顾身。陛下是天子,却也是父亲。蜀王是臣,却也是子。”
李世民一愣,想起当年,那个小小的孩童,满脸的稚气,却有着一种执着与勇敢,屡次将他救下,然后蹦跶到他怀里哭诉害怕。
他将他抱在怀里,只觉得这小小的孩子好柔软。他与杨淑妃的关系因隋朝的败亡而显得十分尴尬,因此给予他们母子的温情本就少。但恪儿如此像他,他年幼时,也是这般怕失去亲人。
“克明之言,朕谨记。”李世民此刻心如明镜,波澜不惊。
杜如晦又是一阵咳嗽,十分疲累,就那样睡去。李世民看了片刻,便告辞回宫。屋外,月色明净,他步伐清楚。
回到宫中,便去了长孙皇后宫中,与长孙皇后商议提亲一事,最后拟定在冬至之前,差人去提亲。选来选去,最终就派了柴绍前去,一则是看看蜀中军备情况,二则就是为太子提亲,三则是赏赐杨氏六房。
夫妻俩怕夜长梦多,赶紧就将刚刚回到长安的柴绍找来商议。柴绍一听,立马就同意即刻启程。
李世民也就地写了圣旨,让皇后写礼单,挑选礼品前往。
“这样一来,杨氏六房就该在长安或者祖宅。至少长女出嫁,不能在蜀中吧。”柴绍询问。
“这是自然,过完年,朕就颁旨。这一趟,你亦可与他们透露一二。”李世民叮嘱。
柴绍哈哈大笑,理着胡子,说:“这差事甚好。正巧,我亦要去蜀中一趟。”
翌日,柴绍即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往蜀中。
而在蜀中晋原县,杨氏六房正张灯结彩,忙着迎接在蜀中过的第一个冬至日。当然,就在几日前,杨王氏亲自挑选的一大批点翠首饰、布匹等送往杨氏祖宅。这是作为在外为官之人必定要给祖宅准备之物。
先前,杨王氏就绞尽脑汁,又要体面,又不想便宜祖宅那些人,最终就挑选点翠首饰与布匹,还有些许腊肉一并送往祖宅。
至于杨氏六房上上下下,则是各种除尘,修葺房屋。杨氏六房的厨房更是冬至前俩月就开始准备冬至宴会的食材,专门写了菜谱给女主人过目,尔后又传给几位当家掌事修改,最终才确定冬至宴的菜谱。
至于冬至日宴请之客人,倒是只有一位,那就是蜀王李恪。蜀王对杨氏九姑娘情深义重之事已是天下皆知,杨氏六房的下人则是三缄其口,对于蜀王时不时来杨氏六蹭饭的举动见惯不怪。
这不,冬至日前许久,就来杨氏六房各种表达自己离乡背井,远离父母兄弟,这冬至日亦是团圆之日,一个人在都督府过,实在冷清啊。
杨舒越与杨王氏都是人精,一听这话,便留了蜀王冬至日在杨府过。李恪一听,立马就答应,因此杨氏六房的厨房也不敢怠慢,多方打听蜀王喜欢的菜式。
蜀王喜欢的菜式打听出来,一干人等都要吐血,吃得那些菜,断然不是乡下厨子能做得出的,就是做得出,这世间也来不及。同时,一干人等也暗自觉得蜀王平素里涵养还不错,厨房做啥都吃。
当然,这下厨房为难,就请示九姑娘。九姑娘横眉冷对,训斥厨房:“想太多,他来蹭饭,有的吃已不错,还要单独做他所爱?”
一干人等面面相觑,九姑娘直接拍板:甭管他。
大厨师抹抹汗,还是回厨房将几样菜的口味略略调整得跟蜀王一致。人九姑娘仗着蜀王喜欢,他们仗着啥啊。这些人活得年纪大了,基本都是人精。
在现代,冬至日顶多吃顿火锅驱寒,不至于这般浓重。可在唐代,似乎冬至是比春节还浓重的存在。早些日子,杨王氏就带着秀红,携几个女儿做新衣服,买新首饰、头绳,七彩丝线、绣花针、竹绷等。周嬷嬷也是另做了几身新衣服。另外,还为杨清让做了新衣,换了新的笔墨纸砚,还寻回一柄适合杨清让的佩剑,看起来就相当精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