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只见匠人先从窑尾装起,按投柴孔的距离,分段分行逐步往下装。先将窑底的垫砂扫平,垫砂的厚度一般为20厘米。
接着将垫圈摆匀放稳,垫圈的高度一般为五厘米左右,然后将坯件叠装于垫圈上。每柱坯间隙为三厘米,距离窑墙约十厘米。
无釉的坯件,前后可相靠不留空隙,有釉的坯宜留一厘米左右的空间,以防止制品互相连粘。
坯柱的高度,距窑棚至少留两厘米,但空间不宜过大,否则烧成时不存火。装坯时要对正投柴孔留好火坑的位置,宽窄要求适宜。每柱坯件要求装得正直,不歪不斜,做到摆垫定位,火路均匀。
匠人从徒弟手里接过沉重匣体,亲手摆放到合适位置,不断调整角度,一丝不苟,全神贯注。
唐英陶冶图说:坯成装匣,付窑户人窑,分行列之。中间稍疏,以通火路。火有前、中、后之分,前火烈,中火缓,后火微。量器之宜称,配合窑位。
柴窑一次装烧瓷坯10吨到15吨,紧挨窑门的区域称窑头区,炉栅及灰坑均设在这里。炉栅由68只大器匣钵组成,大肚区焙烧瓷器时温度最高,一般在13000℃-1320℃之间,通常焙烧上等细瓷或高温颜色釉瓷。
小肚区位于窑体之后部的低温区,焙烧瓷器时温度在1170~C-1260~C之间,此处通常焙烧普通瓷器或低温颜色釉瓷器。
烟囱底部之空间,称余堂,这里的温度一般在1130℃-1170℃之间,焙烧土匣或粗瓷。
上次坐飞机回来的时候,偶然听丁老提过一句说,唐家满窑手法独树一帜,居然是从窑的前部装起,连烟囱下部也装烧少量低温青釉粗瓷或珐花釉瓷器,这是百年传承秘方,只有唐明能熟练掌握。
匠人从窑后端的观音堂开始,由窑尾往窑头逐排满装。在观音堂内及余堂左右两边下部装满窑砖坯,余堂则排布匣柱,高度高于挂窑口而低干观火孔。
鲁善工边看边总结,基本原则是前面装小器匣钵,前紧后松是最合理的火路安排。操作关键在于合理安排火路,保证全窑通风流畅,以使窑火能充分燃烧。如果通风不畅,极易导致生熟不匀,甚至引起倒窑事故。
所有火路按照中心点向四周围计算,越靠近中心点温度越高,陶瓷发色越好看,也越稳定。再就是按照陶瓷釉的品种,满入不同的位置。
满窑匠人足足花费好几个小时,终于全部检查完毕,来到窑口还需砌设临时火床和窑门。封闭窑门时须自下而上,依次设灰榴门、除渣口、投柴口和窑眼。
窑眼是靠近窑门顶部所留出的两个对称的圆孔,把两个相应尺寸的匣钵嵌入其中,以便于把桩师傅掌握窑内左右两侧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决定投柴的多少和方向。
窑门封好后,用黄泥涂敷一层并填平缝隙,以防止空气渗入,所有满窑才算完成,开始点火烧窑。
鲁善工回过神,不着痕迹放下水仙杯,暗自兴奋,没想到无意间读取到高手烤花工艺不说,还亲眼见识过如何满窑,对自己又是一次巨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