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仇人面前笑得越好看越说明有问题,笑里藏刀说的就是芈心这种人。
对付这种人也简单的很,比他笑的更好看就行了,项羽越是意气风发,那些不喜欢项羽的人就越难受。
当然了,大殿之上也不全是对项羽有恶意的人,还是有几个人例外的,都是真正关心项羽的人。
龙且、英布、季布和钟离昧都是霸王项羽的得力干将,在后来无数次的战斗中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虽然他们没有结拜过,但是年龄相仿意气相投,五个人认识不久后,就在私底下以兄弟相称,只不过有几分真心就不得而知了,毕竟项羽此前有项梁那个大靠山在,想认他为兄长的人多的很。
那边头顶上有道疤的秃头就是霸王项羽麾下的第一猛将龙且(jū),以拳为友,以剑为妻,五兄弟中除了大哥项羽就数他武力值最高,巧的是他竟然排行老二。
“且”乃象形字,为“祖”的本字,郭沫若的《卜辞通纂》中认为“就是男性生殖器的形象”,如此,“龙且”这个名字实际就是“龙之大diǎo”的意思,如此威武霸气的名字,实在让人不由汗下……
龙且身旁站着的黑脸汉子就是季布,排行老四,素以侠义著称,从军以前可没少干劫富济贫的事。
紧挨着季布留着一把浓密络腮胡子的红脸汉子叫钟离昧,排行老五,绰号钟大胃。
另外一边老得胡子都掉渣的自然就是军师范增了,七十多岁领兵反秦的奇人,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在他心中的地位仅次于项梁。
范增旁边那个留着山羊胡子的白脸汉子就是后来背叛项羽的老三英布,众兄弟里智谋属他最强,武力稍次于龙且。
只不过,英布为什么背叛霸王项羽一直是个迷,至少他这个来自现代的项羽并未在任何历史文献中找到英布背叛霸王令人信服的理由。
大部分历史学家都认为是英布封王之后拥兵自重,只是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英布如果不背叛霸王项羽,楚汉之争的结局或许会大不相同,只是现在想这些还为时过早,还是先顾眼前吧。
可别阴沟里翻船,丢了霸王的脸面啊……
“大兄。”
“兄长,你可来了。”
……
龙且、季布等人看到项羽如此精神焕发都很高兴。
项梁死后,其继承人项羽只得了个没用的鲁公封号,几次讨令出征又都被楚王压了下来,心情郁闷可想而知,如今终于有机会为武信君报仇了。
“亚父。”项羽对这位智多星可不敢怠慢,想成就霸业还指望他呢。历史上的项羽如果能一直信任范增,估计就没刘邦什么事了。
范增眯着眼睛,“籍儿,你能重新振作,真是太好了。”
“项兄。”一名身材高大的俊男拱手施了一礼,满脸都是欣喜之色。
“季弟。”项羽微微一笑,这就是和祖先项羽结拜过的刘季或者说刘邦了。
这个刘邦果然是妥妥的影帝级,当他见到项羽这张脸的时候,那种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高兴,被他那双蜂目表现得淋漓尽致,想必当年的项羽听到这一声‘项兄’肯定会为之感动吧。
以前,刘邦认比自己小很多的项籍为兄长,那是因为他要依附项梁,想和年龄相仿的项梁结拜又高攀不起,只能退而求其次跟项羽结拜,自降身份可以理解,而且也确实够拼的。
现在,项梁已死,项家失势,刘邦地位不在项羽之下,依旧能叫出项兄来,不管是不是真心都显得难能可贵了。
真想现在就把刘禾子干掉啊,作为通晓历史的穿越者,项羽自然知道刘邦马上就要起飞了,或许这个时候张良就已经到了彭城,开始为他出谋划策了。
“大王,亚父,诸位兄弟,项籍岂能一直消沉下去,多谢大家的关心。”项羽拱手拜向众人。
楚怀王点点头,“项将军,你可知赵国巨鹿被围之事?”
“大王,项籍正是为此而来。秦国狼子野心,妄图再次一统天下,我们绝不能给其逐个击破的机会。末将愿领兵出征,灭秦军于巨鹿城下,以解赵国之危,同时报叔父项梁之仇!”项羽大声说道。
好歹自己在大学也参加过演讲比赛的,既然当了项羽,怎么可能让人设在第一天就崩掉。
这时,众将之中闪出一人,“大王,昔日项梁不听微臣规劝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大败,让楚国蒙羞。如今,秦军虽然势大,但我宋义不服,恳请大王让我带兵击之,宋义定不负大王信任。”
龙且等人听闻此言顿时大怒,纷纷把目光投了过来,只要项羽一声令下,哪怕是在这大殿之上,也要让那个羞辱项梁的宋义身首异处。
哧哧,宋义这个该死鬼还真跳出来了,项羽不禁感叹,历史就是历史啊。
讲道理,他和宋义其实没什么仇,但不巧的是祖先项羽和宋义有仇。
既然能够穿越,那就说明了人有灵魂这事八成是真的,可是自己的灵魂占据了祖先项羽的身体,那他的灵魂又去了哪里呢?
不管是不是自己故意的,鸠占鹊巢这事已成事实,既然得到了祖先项羽的一切总要有所回报才行,不然自己的良心不安啊。
更何况,自己在老爸的口中还是项羽第七十七代传人,别管这事有几分可信度,但是大家都姓项,怎么说都算一家人,叫声老祖宗没毛病。
既然是一家人,项羽的亲人就是自己的亲人,项羽的仇人自然就是自己的仇人。
直觉告诉他,项梁的死和宋义脱不了干系,因为当时项梁的身旁只有宋义一人。
面对数倍于己的秦军,依然固执己见,非要攻下楚国第一猛将项羽都未曾攻占的定陶不可,这种错误对项梁这样的名将来说简直就是不能理解。
当时范增在外接运粮草,得知此事之后立刻派人送书信给项梁,结果依旧没能改变什么。
不听宋义的建议也就罢了,竟然连范增的规劝都置若罔闻,这绝非项梁应有的决断。
当然,战场具体的情况不得而知,或许有什么别的原因导致了项梁铤而走险。
而且,宋义是否真的提出过撤军的建议也只是他的一面之词,恰巧在项梁被包围之前离开了定陶,宋义的运气不要太好。
另外,楚军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